|
张家港 | 绿色储粮 守护“大国粮仓” | |||
| |||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近年来,张家港市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绿色仓储技能水平, 构建以本地国有粮食企业牵头,顶级科研院所、高校为支撑的绿色储粮科技创新联合体,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仓储,新质高效”的“张家港样板”,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绿色储粮 走进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沙洲中心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谷物香气。在粮仓旁,一台硫酰氟环流熏蒸机正在静静地工作,该设备替代传统的磷化铝熏蒸,为粮食的安全储存提供有力保障。在粮堆上方,一台粮堆表层施药机器人同样忙碌着,根据预设的程序,在粮堆表层自动施放生物源储粮防护剂,有效防治储粮害虫。这种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储粮的安全性和品质。 绿色智能的储粮技术, 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近年来,张家港市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贯彻落实到粮食生产、存储的各个环节。早在2018年,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开启了“顶层设计+基层应用”产学研用合作。截至目前,双方已在生物源储粮防护剂、粮堆表层施药机器人、以虫治虫生态防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应用试点,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与国家粮科院开展的“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使得该市稻谷储存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有效延缓稻谷的品质劣变,保持大米的优良口感。公司稻谷在拍卖市场上备受青睐,销售价格常常高出同期同类稻谷1~5分钱一斤,网拍成交率远高于其他粮食购销企业,已连续3年创下江苏省同类稻谷网上拍卖的最高价纪录,科技储粮每年为公司增加效益超400万元,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数字粮仓智领航 实时管理护丰年 “目前稻谷仓库温度湿度都正常,再过半小时我们去各个仓库例行检查一遍就行了。”近日,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沙洲中心库工作人员通过机房的数字粮仓管理系统,对整体储粮状况进行线上巡查。每个仓库的仓温、仓湿、存粮水分等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屏幕上,一览无余。
“每个粮堆下方平均放置200多个传感器,做到无死角监测。以前工作人员每天要去粮库三四次进行人工监测,现在每天一次就够了。”粮库工作人员介绍,依托数字粮仓管理系统内含的多参数“云图”粮情监测系统,他们只需一台电脑、一个屏幕,就能轻松掌握10万吨储粮的全部情况。
粮食存储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确保每一粒稻谷都舒适地“躺在”空调房里,让粮食“过得舒服”尤为重要。“我们有一项独门秘籍——‘粮堆智能通风系统’,这是沙洲中心库的专利技术之一,可以实现粮库的远程定点降温通风。”沙洲中心库主任杨卫文介绍,该技术的应用,让粮库的控温水平达到新高度。储粮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沙洲中心库真正成为粮食的“放心房”。 聚焦基层粮食发展重点、难点,张家港市先后与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研发企业合作,开展“数字粮库”系统建设、粮食产后低温烘干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创新研究和试点应用,打造第五储粮生态区创新示范基地。此外,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成立了“方治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已自主研发国家专利6项、实用小技术改进50多项。
创新引领绘丰收 样板示范展未来 “这些年,通过参与订单种植,我们有了更明确的种植目标和市场导向,种出的粮食质量更高,价格也更优。不仅提高我们的收入,也让我们对种粮事业充满信心。”来自经开区(杨舍镇)的种田大户周瑞高兴地说道。他口中的订单种植,是张家港市创新采用“订单种植+优粮优购”的模式,该模式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张家港市正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一系列优质优价、价外补贴政策,引导农户转变种植思路,激励农户提升种植水平,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粮食企业则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粮食加工和销售的附加值,形成了“产、购、储、加、销”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2023年,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扎口收购粮食17.7万吨,其中收购小麦8.1万吨,收购稻谷9.6万吨,收购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市小麦收购平均加价0.19元/公斤,全市稻谷收购平均加价0.16元/公斤,总计带动农户增收超3000万元,显著增强了农户获得感,也为本地粮源掌控和粮食储备安全打牢基础。
来源:“张家港发布”微信公众号,张家港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