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张家港实践 | |||
| |||
2021年,张家港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紧紧围绕省厅提出的任务备案、绿色技术、主体培育、服务责任“四个清单”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多措并举高质量落实创建任务,取得多方面积极成效。 “四个清单”擦亮水稻生态高效底色 一是落实任务备案清单。全市落实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五千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片4个和百亩示范方4个,创建总面积11115.88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189.7亩),共涉及9个镇(区)、17个村(社区)、38家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根据省文件要求,张家港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牵头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由市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联合批复发文,明确各示范片创建任务。 二是创新绿色技术清单。应用品种上,张家港全市推行良种购置补贴,主推南粳5055、南粳3908、南粳46、常香粳1813等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占比达97.57%,为本地稻米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技术上,全面推广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简约化防控等主推技术,同时开展了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绿色投入品上,推广应用育秧基质、水稻专用缓混肥、脲铵氮肥、丰卉尿素、矮壮丰、水溶性硅肥等肥料产品,应用生物农药、杀虫灯、诱捕器、螟虫自动测报、香根草、控草地布等绿色防控产品。 绿色模式上,因地制宜实施水稻-油菜、水稻-黑麦草、水稻-苕子等轮作模式,开展稻-鸭、稻-渔、稻-蛙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探索猪-沼-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三是扶持主体培育清单。通过示范片创建,共培育38家新型经营主体,其中能够提供代耕代种、代育代插、施肥植保等服务的经营主体11家,从事稻米产业化开发的经营主体9家。 四是厘清服务责任清单。为顺利推进张家港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为提高技术到位率,聘请南京农业大学李刚华教授为首席专家,目前已举办水稻育秧、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等内容的观摩培训3期,累计培训人员 260 人次。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制定发放“水稻生产技术意见”、“水稻育秧技术意见”、“水稻一种就管技术意见”、“水稻中后期生产管理技术意见”等10余期技术指导意见。同时结合党员“百名先锋进基地”活动,市作栽站每个技术人员挂钩一个示范片,确保关键技术及时落实到位。 创建成效明显 一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积极推动水稻绿色高质量发展。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作为一项绿色、节本、增效技术模式今年在我市大力示范推广。2021年示范推广面积约8400亩,各示范片均建立了高标准的百亩示范方。同时,开展了6个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相关试验,包括不同品牌缓混肥对比筛选、缓混肥不同用量对比、不同施肥方式对比等,为该技术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以绿色创建为平台,不断促进水稻产业提档升级。通过提高稻谷品质、提升包装层次、讲好稻米故事,着力在示范区内培育润众、乐源、善新、华田等9家产业化典型,年销售大米超5000吨,辐射带动全市水稻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在夯实水稻生产功能基础上,在常阴沙、杨舍、保税区等示范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铺设健身步道、创作稻田画、稻米文化彩绘、布置稻草手工艺品、农事体验、田间课堂等,积极拓展水稻生态、休闲等功能内涵。打造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于一体的现代化“苏式田园”。 三是以辐射应用为宗旨,牢牢夯实全市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以来,以点到面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集中育供秧、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在我市普及应用,有力的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近5年粮食产能逐年提升,2020年达23.24万吨。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责任考核、加大政策扶持,筑牢安全底线。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