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世界粮价“如火如荼”,国内粮价会大涨吗? | ||||
| ||||
2021年,对于国际粮食市场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受疫情、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多方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出现飙涨,有媒体称目前世界粮价已达到近10年的最高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9月2日月度报告称:全球食品价格指数8月迅速回升,8月份平均指数127.4点,环比上涨3.1,同比上涨32.9%。 国际粮价涨势不错,那么会不会推动国内粮价出现明显大涨呢?这可能是很多农民朋友最最关心的问题。 虽然说,国际粮食价格再度走强,但国际粮价只是影响国内粮价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不会主导国内粮价,玉米、稻谷、大豆等价格还将按照各自的逻辑运行,客观地讲,国内粮价出现大涨的概率不大。 一、玉米市场虽弱尤强,后市可期 近期玉米市场走势偏弱,但是从终端消费情况看,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预计玉米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截止9月6日早上8时,全国只有少数5家企业下调收购价格,跌势明显放缓。其中:黑龙江企业价格稳定,吉林天成每斤下调2.5分,1.325元/斤;辽宁益海嘉里下调1分,1.250元/斤;陕西宝鸡阜丰下调1分,1.305元/斤;河北秦皇岛骊铧下调1分,1.305元/斤;山东昌乐英轩下调0.5分,1.395元/斤。 为什么说后市玉米价格值得期待呢?主要三点原因:一是玉米缺口仍然存在,从市场供给、进口量增长、以及大量小麦替代等情况看,玉米供给应该是存在缺口的。二是由于生猪产能恢复,饲料需求量持续增长,最新数据据显示,前7个月全国猪料产量7291万吨,同比猛增2909万吨,涨幅66.39%,再叠加近期饲料上涨50-150元/吨,对玉米价格也将构成支撑。三是玉米主要终端产品淀粉走货加快,由于疫情逐步稳定,餐饮恢复,啤酒饮料需求旺盛,导致淀粉走货好转,本周淀粉开机率58.69%,较上周增长4.1%,推动玉米消耗。 二、稻谷价格走势疲软,难言乐观 随着早稻、熟悉中稻的陆续上市,总体来看,早籼稻价格还不错,但是中籼稻价格却与去年高开高走的行情无法相提并论,价格表现不佳,比如安徽质量较好的价格也仅在1.27-1.28元/斤左右,湖北地区主流价格在1.25元/斤。即使丰良优等品种,也仅仅在1.33-1.35元区间,与去年动辄1.4、1.5元相比相去甚远。东北的粳稻价格也并不理想,主流价格在每斤1.2-1.3元左右,水分25-30%之间,价格偏低。下表是黑龙江部分地区水稻价格表: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价格继续走低,今年启动托市购的可能性在加大。关于水稻后市行情,还是应保持相对谨慎态度的,价格很难达到2020年的水平。为啥如此悲观,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新稻收购进度较慢,市场需求不旺。截至8月25日,主产区中,江西省共收购早籼稻189万吨,同比减少18万吨;湖南省共收购早籼稻71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全国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415.6万吨,低于去年同期。二是政策性稻谷的大量投放,并且交投清淡。库存稻谷大量投放,对新稻价格构成影响,同时近几个月成交率只有个位数,买者寥寥。三是进口大米翻倍,今年1月至7月,累计进口大米284万吨,同比增长105.5%。 三、大豆市场需求旺盛,易涨难跌 相比之下,大豆市场应该略好于水稻市场,个人认为比较乐观。主要逻辑:一个是我国年消耗大豆在1.1亿吨以上,其中85%以上来自进口,今年预计进口量为10200万吨,比重较大,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相对较大。另一个是受国际大豆预产下降影响,国内进口大豆成本也水涨船高,价格从年度初期的4000元/吨左右上涨至当前的4500元/吨左右,涨幅为12.5%,进口大豆成本上升,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大豆价差达600—700元/吨左右,对国内大豆价格也将构成支撑。某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进口大豆成本的高企,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油脂企业采购国产大豆,这样势必会推动国产大豆价格。 综合上述分析,个人认为虽然国际粮价上涨,但是作为国内的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价格,影响比较有限,各种粮食作物主要还得按照各自的逻辑运行。 总体来看,由于东北玉米大量上市需在封冻之后的11月份,所以玉米价格9、10月间价格走强的概率较大,但并不具备大涨的条件。水稻价格,在库存量较大、投放成交低迷、下游消费不旺等情况下,价格不容乐观,应随行就市,别犯2020年的错误。至于大豆市场,相对乐观一些,大豆价格在目前的基础上每斤上涨个1、2毛钱应该问题不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