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丰田间话松林 | |||
| |||
在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有一个现年43岁的王松林。他从承包粮田40多亩开始,逐步发展到目前的3200亩;从单打独斗到建立有156户、粮田面积1.5万亩的溧阳市松林农机合作社;除经营自己的基地外,还通过订单农业,为周边农民的3.5万多亩农田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作业服务。艰难的付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司、合作社和他本人先后获得“全国水稻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常州市‘三好三强’合作社”、“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曾对王松林的粮食种植技术作过特别报道。
从小到大 稳步发展
2004年,他看到农村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粮田抛荒严重。王松林把老百姓抛荒的粮田流转过来自己种植,从40多亩逐渐发展到2010年的450亩。他虚心请教老农,还经常去市土肥站、农机站、植保站、作栽站等专业部门求学请教,逐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业企业家。 在6年多的实践基础上,王松林将自己十多年的积蓄,一次性投资近100万元,于2011年成立了溧阳市松林农机合作社,自己担任了理事长。经过发展,合作社规模日益壮大,现有成员156户、粮田面积1.5万亩,其中王松林流转土地3200亩,建成了1500余亩高标准粮食种植示范基地。 2018年,成立了溧阳市岁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王松林担任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各类农机80多台(套),综合培训楼150平方米,会议室90平方米,粮食烘干房、农机库房面积达2800平方米,有日加工能力15吨的大米生产流水线,15亩硬化育秧场地。201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850余万元,纯利润80余万元。公司从粮食产业合作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多元化入手,实现了粮食“产、加、销”向“产、加、研”发展,形成集生态种植、稻米加工、农机服务、农资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功能。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经营之路,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亮点纷呈 彰显活力
公司、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 创建试验基地,推行生态种植。庆丰现代农业园,田间水泥道路宽敞整齐,沟渠达到现代农业示范田标准。这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气温、日照非常适宜水稻生长,土壤含硒量大于0.4mg/kg。以“王松林”商标参评的“南粳46”和“南粳9108”,在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活动中,获评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南粳46”大米,被誉为“妈妈的味道”。王松林告诉我们:“核心基地生产的稻米品质好、口感好、名声在外”。种植的“南粳46”和“南粳9108”品种,是江苏省农科院王才林院士提供的高品质稻米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食味佳的特点。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带队,将此作为创新试验基地,协同扬州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团队,采用绿色技术种植,生产出绿色健康的好大米。基地合理使用各种有机肥料,施用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采取休耕轮作种植绿肥,提高有机质含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提高稻米品质;防病治虫采取灯光和性诱剂捕杀,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提高稻米的安全性,产出的稻米备受市场欢迎。王松林推行的有机安全“为客代种”农法,今年与客户签约150亩,约定每亩收费 6000元,供优质“南粳46大米”300公斤,按认种户的要求送货上门。 实施订单农业,带领共同致富。2016年初,王松林把苏州一家稻米企业老总请到合作社基地进行考察,签订了优质水稻订单。1600亩优质稻,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10%。2017年全国普通稻谷收购价下滑,松林合作社由于履约订单,依然是优质优价,增产增效。从那时起,王林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把“订单农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去年,公司与浙江农夫山泉公司等稻米企业签订近3万亩优质稻订单,按高于市场价格的15%实行统一收购。农户在播种前就吃了一颗“定心丸”,仅种植一季水稻,每年每亩比其他农户增收180元左右,极大调动了农户合作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当前,粮食订单辐射当地13个自然村、5360多户。三年来,公司和周边农户为社会提供粮食8.73万吨,粮食产值达2.39亿元,纯收入2700万元,助农增收1850多万元。 开展现场观摩,推介放心大米。公司在田头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品饭”活动,把刚刚收获后加工的大米煮成米饭供大家品尝;同时,还经常邀请大型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消费群体到粮食种植基地体验观摩活动。这些创新做法,推介了合作社的优质米;通过展示粮食安全生产的现场,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2018年,合作社设计了专门包装,对加工的大米进行分级包装,所生产的优质大米供不应求,最好的优质大米,每斤市场销售价达15元,经济效益成倍增加。 重视引进人才,推广实用技术。公司现有固定人员10名,人均年薪7万元,每年支付临时工工资15万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成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王松林意识到,“只有用好人才,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2017年,公司引进2名大学生,开设全市第一个优质大米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大米线上线下销售。2018年,公司出资15万元,把3名技术骨干送到扬州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脱产职业农民培训。目前,合作社有专(兼)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20多名,农机技术维修人员4名。为提高农机人员的整体素质,王松林带头学习使用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从一个农机“门外汉”,变成娴熟驾驶操作各类农机的能手,获得了农机维修高级工证书。2017年获得常州市插秧机操作技能比赛第一名。 满足农户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如:“五统一”服务。合作社水稻生产全过程按标准化生产规模执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植保、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收购。“五统一”服务可为农户每年每亩节省成本近50元。社员们说,“跟王松林合作,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卖个好价钱,增加效益和收入”。农机服务。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和技术优势,从播种、育秧到整地、插秧、植保、收割、秸秆还田“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覆盖全镇一半左右种植面积。从自给自足的作业到为周边农民每年开展近5万亩的作业服务。供秧服务。修建15亩硬化育秧场地,将育秧、供秧和机插作业服务为一体,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5000余亩秧苗。烘干服务。2017年,王松林投资新建1800平方米的烘干房,烘干机21台,每年为周边农户烘干粮食超过8000吨。培训服务。近三年,公司培训农民25次、5000多人,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学种粮技术。农资服务。他给村民们提供选购代购农药等生产资料服务。村民周建良欣喜地说:“王松林与我们抱团采购农药和肥料,价格和成本降低了,收益却增加了”。 发挥示范作用,彰显党员形象。2019年,经当地党委批准,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党建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了整体素质,凝聚了集体合力,在社会上彰显了共产党员形象和责任担当。
规划未来 再创佳绩
企业再发展。公司决定:2020—2021年建设“绿色优质食味大米生产加工”项目,建设绿色优质食味水稻订单生产基地5万亩。大米加工厂房2160平方米,日加工120吨大米设备一套,烘干房1440平方米,日烘干240吨粮食流水线一套,农机库房540平方米,农资库房540平方米,综合培训楼500平方米,粮食储备库4000吨,低温成品库500吨。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2020年投资1500万元。 服务再优化。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基础设施、仓库、罩棚和运输车辆等改造、扩容和添置,进一步为当地老百姓做好粮食产后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全链式服务,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 品质再提升。大米加工能力上规模后,公司将与江苏省农科院、日本稻米协会合作,不断提升大米品质,使自己生产的大米走出国门,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粮食价值链,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陈 超 郑建新 童建平 刘海炳) 作者单位:溧阳市农村经济研究会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