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响水县粮食购销总公司陈卫东总经理 | |||
| |||
整合重建焕然一新 再度改革洼地崛起 ——专访响水县粮食购销总公司陈卫东总经理 曾几何时,响水是我省仓储设施最破败、粮食产业最薄弱的县域。现在一座座高大平房仓崭新矗立特别亮眼,全县仓容量增长20多倍,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智能化率先盐城,粮食行业呈现翻天覆地变化,凡是到响水参观后无人不刮目相看、啧啧称赞。日前省及盐城市粮食行业协会联合专访全省粮食行业优秀企业家、响水县粮食购销总公司陈卫东总经理,试图探求响水粮食行业绝处逢生、洼地崛起的招数分享给读者借鉴。 采:响水是我省小县之一,大家都知道当地粮食产业差弱散穷,基本处于垫底位置。作为响水粮食人更有切身感受,当时响水粮食行业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陈:谈起来响水以前粮食行业状况实在惭愧。2002年响水粮食系统对购销企业进行改制,16个粮管所租赁经营,864名职工全部下岗。当时成立粮食购销公司是管理性质的,主要靠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收取微薄的租金和变卖资产过日子。那个时候响水粮食行业可以说是破弱不堪,全县总仓容不到2万吨,最大库点仓容也就3000吨,仓房还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屋顶漏雨、地坪碎裂、门窗损坏,2008年遭遇一场暴雨灾害,更是简直惨不忍睹,真的难以承受为农服务的职责,响水大批粮食外流周围地区。当初经营方式是将粮管所租赁给个人,导致各自为政,掠夺经营,人心思散,效益滑坡,难以为继。员工上访不断,粮食局应接不暇。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托市收购政策,我们没办法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错过了一段粮食行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采:《周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针对响水粮食行业落后状况,怎么来实施改革和谋划发展的? 陈:是的,穷则思变。针对如此窘境,2014年粮食局新任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决倡导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主要采取三大步: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2014年张士洋局长上任后带领班子深入调研,解剖麻雀,弄清全县粮食系统问题和难处,学习借鉴先进县区粮食产业发展经验,广泛宣传让全体粮食干部职工真切感受响水粮食不改革没有出路、不发展无以为继,从而扭转消极心理;深入动员大家充分认识错过机遇不是没有机遇的道理,从而提振信心。县粮食局专门邀请省内有关专家着眼实际,统筹谋划,科学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围绕6个直属粮库,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将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目标。 二是整合重组,转换机制。县局领导拍板决策,将所有外包企业全部收回,实行资源整合。接收回来的人、材、物全部由总公司统一管理,人员岗位双向选择,愿意留下的保留企业员工身份,承包期间添置的资产实行统一登记评估,个人愿意转让的由总公司回购,分三年付款。各下属企业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考核评价,凭实绩和能力,能者上庸者下。总公司实行“管理模式统一、经营方式统一、核算形式统一、资产资源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薪酬考核统一”的六统一管理形式, 三是筹集资金,狠抓建设。全县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下大力气整合建设粮库,着力改善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通过3年多不懈努力,共争取大小项目达19个,获得各级财政投资补助1.1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扶持达到2600万元,全县总仓容达到60万吨,总公司从最初不到2万吨发展到现在近50万吨的规模。 我本人切身感受,座座粮库焕然一新,崛起成为新农村亮点,响水粮食行业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让人倍感欢欣鼓舞。2017年购销存量突破历史极值,年收购总量首次超24.8万吨,占年初计划248%;销售6.1万吨,占年初计划122%;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总量40万吨,占年初计划250%,年末库存总量40万吨。2017年获得“全省粮食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先进集体”、盐城市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响水粮食系统首次进入市粮食局考核前三名。
采:粮食生产方式、农村交通条件变化倒逼基层粮库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优化布局,改善设施。现在响水粮食产业基础设施怎样布局的? 陈:土地流转大大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新农村建设极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粮食收购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更多的不再是一家一户排队售粮,为此粮食收储库点布局必须适时调整。县粮食局领导积极协调解决土地供应指标瓶颈,重点规划整合、布局建设6个库点,形成小尖粮食物流园为龙头,南河中心粮库、陈家港粮库、黄圩粮库、张集粮库、大有粮库为支撑,烘干清理质检等设施设备齐全的粮食物流网络,部分库点预留粮食深加工用地,全县粮食产业新格局已具雏形。 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总公司如何培养和激励员工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陈:基础设施改善了,经营机制转换了,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靠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县粮食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总公司一方面建立“人才培养库”,运用考核等公平竞争机制和多种途劲选拔优秀员工进行重点培养。60人参加县局与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联合开办的高技粮油储藏与检验专业教学培训班,培养高等级粮油保管和检验专业技术人才。共派出15人次到市中心化验室参与重大项目检验活动,结成长期稳定的帮扶指导关系,有力提升检验队伍的整体水平。现有员工86人,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超80%,拥有仓储保管、检验、财务、计算机等专业资格证书人员80%以上,其中高级工5人,中级工16人。另一方面完善薪酬和激励机制,让员工对工作充满信心。员工工资由总公司统一发放,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岗位补助+绩效工资。员工分为四级,工资标准主要“定岗定薪”。对员工实行激励选拔,员工试用期间能力优秀的可提前转为劳务派遣或合同制工,劳务派遣工中每年安排3个左右日常考核优秀的员工转为合同制工。总公司每年根据考评结果将优秀员工纳入“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发挥才干的平台逐步走向管理和技术岗位。我们总公司的用人导向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员工一改昔日萎靡不振的面貌,整个团队年轻化、专业化,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采:粮食收储是总公司主打业务,在传统业务管理上如何提升和创新,切实解决农户从田头地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陈:粮食收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生产经营活动,自古以来就已存在,确实历史悠久。但是当前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人民生活消费出现新变化,各行各业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粮食收储工作不能满足现状,必须创新突破。按照县粮食局部署,我们重点抓: 一是服务优质化。坚持为农服务出发点,努力探索解决从田头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与全省第一家县级家庭农场联合会建立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提供专仓收购。由各直属库与镇农业服务中心合作,排查登记辖区内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放“六代”服务联系卡。为军烈属和低收入等特殊农户发放“爱心”服务联系卡,收购期间为他们提供粮食收购“绿色通道”并提供成本价粮食烘干。与县家庭农场联合会、种粮大户等合作,共同推进粮食订单业务开展,通过订单收购、专项服务、推广优质品种等方式,逐步建立优质粮源基地。 二是管理智能化。运用“钉钉”软件系统实现公平考勤、快捷审批,企业管理更透明、公正、公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运用乾圣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所有固定资产台账清晰,一目了然。各库点全面运用智慧粮库系统,实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实时性的管理。 三是考核制度化。我们研究制定仓储规范管理、费用控制等考核细则,每个月对各直属库的粮食仓储管理(占比50%)、日常管理(占比25%)、财务管理(占比25%)等工作进行量化评比,并结合上级主管、监管部门的检查意见通过《工作简报》通报。各直属库将考核落实到每个员工,按照工作实绩进行评分。从2014年开始试行保管员“红旗仓”月度评定活动,至今共评出先进“红旗仓”33批(次),119人(组)。正是有效应用考核评比杠杆,企业逐步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向上氛围。 四是安全专业化。我们委托安全生产第三方进行专业检查和指导安全隐患整改。19家企业集中打包投保10万余元“公众责任险”,为进入库区所有自然人购买安全责任险,减小事故赔偿责任风险。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库,2017年所有企业达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力争二年内5万吨以上企业达到二级标准。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