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全产业链稻米合作社破解增收难题 | ||||
| ||||
8月15日上午,在重庆铜梁区西河镇兴建村的一条大正沟田里,两台中型收割机来回穿梭着收割稻谷。 “合作社今年种植的优质稻共有700多亩,收完后立马进行加工,然后向市场销售,网上销售价格初步订在每斤6.5元左右。”铜梁金蕙大米专业合作社社长余永华说。 西河镇兴建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在镇里支持下,村里组建起了重庆市铜梁区金蕙大米专业合作社,有380多户村民加入,入股土地700余亩,全部种植优质水稻。根据合作社章程,社员入股土地首先按照田每亩500元、土每亩300元的标准享受每年保底分红,还可获得务工收入和效益分红等收益。 余永华介绍说,村集体和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建立有机收、烘干、脱粒、包装一条龙生产线的加工厂,计划开发出5个中档以上的系列产品,并利用镇村电商平台把产品销到全国各地。据预算,产品全部销售后,村集体至少收入2万元。 在村公路边上的稻田里,成熟的稻谷泛出金黄色,田里插着记载有稻谷品种和栽培过程的牌子。“品种用的是号称水稻超人的‘隆双优’和‘金两优’,这两个品种是农技专家推荐的,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达到国家一级米的标准。”余永华说。 据农技推广中心干部介绍,这两个品种抗病抗倒伏,整个生育期没有施农药,肥料施的是水稻专用复合肥,为培育优质稻米提供了保证。 “兴建村大米合作社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农艺和农机的有机结合,而且建起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同时,还把村集体、合作社和入股村民三方增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区农委农技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合作社还让留守在家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入社的村民避免了田土撂荒,还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 在新建成的宽敞的加工车间里,余永华正与工人一起调试设备,合作社成员忙着打扫场地。“大米的包装袋已经在制作之中,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也已提交申报材料。”余永华高兴地说,今后两年,合作社将把稻田种植扩大到2000亩规模。 本文刊登于8月18日粮油市场报A01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