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江苏宿迁国家粮食储备库蔡裕奎主任 | |||
| |||
奋力拼搏排除万难 洼地崛起争创一流 ——专访江苏宿迁国家粮食储备库蔡裕奎主任 今年正值宿迁粮食物流园区开工建设满十周年。十年多来,宿迁粮食人在物流园区,书写了粮食人的辉煌,成为全省粮食行业的一面旗帜。日前,省和宿迁市粮食行业协会联合专访省劳模、宿迁国家粮食储备库蔡裕奎主任,现将有关内容与读者分享。 采:园区门口巨石上“生态粮城”四个醒目大字,自然让人联想到规划设计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先进理念,也能体会到综合性集聚式发展的目标追求。作为“粮城”,目前园区拥有哪些特色功能? 蔡:建市伊始,宿迁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发展理念,粮食产业发展始终立足市情、粮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宿迁粮食物流园区较好地体现三点特色。 一是生态优先。园区在规划设计之初,我们确实把资源优势和环境友好作为优先考量。粮食是大宗物资,水运效益最佳,我们依托京杭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建设园区就是要充分开发水运优势。园区内部优化陆地与水面布局,发挥水面吸尘消防功用,尽量做到环境绿化、地面硬化、库区美化。我们还与专业公司合作,租赁仓房屋面开发太阳能清洁能源。园区还建设粮食博物馆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并且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笔题名为“中国粮食博物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正是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园区被粮油市场报等媒体评为全国“十佳粮食物流园区”。 二是现代物流。“十一五”期间,正值国家规划布局粮食物流项目高峰,宿迁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我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益运营”原则,努力打造成江苏一流、苏北领先的综合性粮食物流园区。粮食物流园区的成功建设,使宿迁成为全省粮食物流八大节点之一,与郑州、诸城、邢台一起成为全国黄淮海地区小麦物流四大节点。 三是产业集聚。栽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随着粮食物流园区项目建成、作用彰显、声誉远播,一批优势粮食产业和特色项目纷至沓来入驻园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世界面粉业龙头老大的五得利面粉,中国啤酒业巨头青岛啤酒,粮食种子选育研发创新型企业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新能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华源等近十家企业、项目先后落地生根。 采:宿迁作为欠发达地区财政拮据,粮食部门更是捉襟见肘,如何筹集到那么多资金? 蔡:宿迁脱离淮阴另立门户,可谓百业待兴,市财政是零基预算,粮食产业基础单薄,更是囊中羞涩。如此残酷现实条件下,投入巨资建设园区的困难不言而喻。但市粮食局没有等靠要,而是迎难而上,提出了“二十四字方针”。 市区共建。粮食物流园区纳入宿城经济开发区整体规划,由宿城区负责粮食物流园区的“六通一平”工程,并给予粮食物流中心享受最优惠政策。市粮食局负责粮食物流园区仓储、码头、市场以及粮油质量检测、信息化等建设,同时负责粮油加工项目招商引资。 苏宿联建。以苏州与宿迁南北挂钩帮扶为契机,请苏州市粮食局帮助招商引资,苏州宝利来油脂项目即为苏州帮助引进的。 粮企参建。发动全市粮食企业在粮食批发配送中心设立对外联系窗口和展示专柜,开展对外交流展示业务,鼓励本地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 招商引建。通过引进外资、民资兴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品牌响的粮油精深加工企业,五得利面粉、青岛啤酒、瑞华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成为园区发展龙头。 老库置换。原江苏宿迁国家粮食储备库地处运河东岸,已被规划为商业居住用地,我们采取退城进郊方式,将48.53亩土地出让,利用土地级差,筹集建设资金2460万元。 政策扶持。我们想方设法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粮食仓储物流项目资金,同时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采:大家都知道宿迁精神是“我能、我行、我成功”,这朴素的语言彰显了宿迁人白手起家、洼地追赶的气概。粮食园区建设者如何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这种精神的? 蔡:宿迁粮食物流园建设是从零起步,白手起家。十年磨一剑,宿迁精神在宿迁粮食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作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人、享用者,感触很深。 宿迁粮食人自强不息,不畏困难。宿迁基础薄弱,建设困难重重,但是宿迁粮食人不自卑、不气馁、不甘落后,敢为人先,没有项目就争取项目,没有政策就争取政策,没有资金就争取资金,硬是在千年漕运通道的大运河畔画了一个圈。 宿迁粮食人自加压力,主动作为。上级有号召,市里没任务,部门可干可不干,而市粮食局逼着自己上“梁山”,主动申报园区项目列入市政府每个年度考核目标,赢得各级政府关怀与支持,党政主要领导数次园区现场会办解决问题。 宿迁粮食人自强有为,务实苦干。园区建设没有节假日,大家坚持“5+2”、“白加黑”,人家实行“早九晚五”,我们是“早五晚九”,披星戴月,起早贪黑。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任接着一任干,全体人员分工负责,分片包干。宿迁粮食物流园区的壮美,凝聚了全市粮食人同心同德、合力争先的坚强意志,体现了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精神追求,彰显了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顽强作风。 采:宿迁粮食物流园区采取什么样的运营模式,取得哪些成效? 蔡:按照市长办公会议要求,粮食物流园区由宿城区政府和市粮食局合资组建“宿迁粮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规划建设、招商和经营开发。目前已落户宿迁粮食物流园区项目形成了多主体、多元化、多形式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一是物流集聚效应凸显。2016年粮食物流园区的粮食购销量达250万吨,粮食及其他货物中转300万吨,销售收入30亿元。二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仅五得利面粉项目,企业用工超200人,建立小麦基地25万亩,促进农民增收约7000万元。同时还拉动了周边地区运输、餐饮等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三是产业融合效果凸显。由于粮食物流园区选址得当,规划科学,吸引了五得利、青岛啤酒、瑞华科技、深圳珈伟光伏、乾天科技等知名企业入驻,各个项目相关互联,合作共赢。四是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园区为龙头与沭阳县吴集、泗阳县庄圩、泗洪县界集等粮油产业园布局成网。全国各地粮食系统纷纷来物流园区考察交流,共有约2000批次超5万人次参观考察,粮油专业媒体多次报道,大大提高了宿迁的知名度。 采:仓储设施完备、码头条件优越、大项目也已进驻,如何精心谋划和精准发力推动园区进一步提档升级? 蔡:宿迁粮食物流园区虽然基本成型,但不能停滞不前。前人栽树,后人不能就地乘凉。我们将重点打造和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两大重点工作,在做大、做强、做优上做好文章。一方面着重打造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推进优质优价工程,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绿色食品供给,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另一方面着重推进仓储管理智能运用,完善粮食文化功能,拓宽军民融合发展,发挥园区产业链优势,从而把园区从粮油仓储、加工、物流基地转化为围绕粮油的产业集聚高地,服务粮食宏观调控、服务城乡居民的前沿阵地,融合项王故里旅游和农耕文化教育的粮食文化圣地。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