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江苏永友粮油经营集团胡永新董事长 | |||
| |||
产业化 规模化 集团化 ——专访江苏永友粮油经营集团胡永新董事长 江苏永友粮油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粮食收储、贸易、中转、加工一体化的大型民营粮油企业。公司坚持“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日前省粮食行业协会专访胡永新董事长,现将主要内容分享给读者。 采:从宜兴起步,永友粮油成立十多年来,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选择如皋发展产业园项目? 胡:永友粮油是我一手创办的,公司发展与我个人成长密切相关。我自1990年镇江粮校毕业后,从基层粮管所保管员做起,把书本知识与基层实际结合,夯实了粮食专业基础。半年后开始踏上经营岗位,跑遍天南海北,建立起广泛的经营渠道,特别是1996年起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从事粮油贸易取得了良好业绩和经商经验。2000年调入面粉厂后,升华了面粉加工和销售的专业认知。2002年香港南顺集团并购面粉厂,我在南顺面粉主管采购,外企工作生涯开拓了国际视野,增厚了工作阅历,知识和能力得到了系统的突破性的提升。过去做生意凭感觉,从南顺回来后做业务就开始讲战略,这是质的飞跃。 个人的成长经历为创业奠定了坚实根基。2004年,胡温政府执政的重要着力点在“三农”上,按照国外农业发展的模式,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我研判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认为政策扶持农民增收,国内粮价将进入阶段牛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放弃南顺高薪,毅然开启创业之旅。回顾集团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基本上是三年一大步: 第一阶段,起航。2004年创立宜兴市佳友粮食经营有限公司,公司承租宜兴市新庄粮油管理所。凭着自己的经历和优势,确立“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理念,首先从小麦品种做起,很快在市场立足并进入良性轨道。我们通过细分品种为客户提供定制式方案,把原粮当成品来做,建立强大的收储网络,业务发展迅猛,公司实力大增,坚定了发展决心。 第二阶段,精进。2007年成立江苏永友粮食有限公司,实现了“三个结合”。国家实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我们认识到仓储设施的迫切性。我们利用几年积累从2008年起在宜兴投资建设10万吨现代化粮库,开始从贸易转为仓储与贸易结合。凭着深耕市场的经验,推进套期保值,实现了期货与现货的结合。2008年与中粮合作完成了10万吨的小麦出口,凭着与中粮的良好合作关系,2012年开始逐渐介入进口业务,实现了进口与贸易的结合。 第三阶段,跨越。2011年入股江苏省苏粮麦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粮食集团是我省粮食行业领军企业,我们与其股份合作,联手创立麦业公司,靠大联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公司经营的品种从小麦覆盖到玉米、高粱、大麦、DDGS等,经营业绩增长迅猛,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粮食经营公司。2012年经营量超过200万吨,应税销售突破20亿元。 第四阶段,腾飞。2014年成立江苏永友粮油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专业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企业做大了,我们团队开始思考下一步发展。我们研究了国际粮商掌控粮源和物流的运作特点,研判精品粮油必将作为健康大产业得以发展的趋势,决定在重要物流节点投资建设港口、工业、贸易一体化的产业园,发挥园区集聚优势,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服务。如皋港位置非常优越,位于沿海通道和长江通道T字形交叉口,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对接点。2014年5月我们在如皋港规划建设长三角精品粮油产业园,占地面积500亩,计划一期投资10亿元,目前已经建成40万吨仓储、400米岸线、2万吨级码头,还建成日产600吨非转基因大豆油生产线,同时投资杂粮生产线和食品级小麦生产线各一条。这个项目建设时机恰当,适逢国家支持仓储项目,而且建材低价位时期。差异化的精品粮油加工项目也体现了较好的活力。宜兴的双木桥粮食仓储基地和如皋的长三角精品粮油产业园,犹如双翼助力企业腾飞。 采:胡董事长是小麦经营巨擘,对江苏乃至华东地区小麦市场拥有巨大影响力,你对发展小麦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有何见解? 胡:从小麦经营起家,我对小麦情有独钟。我们集团年均小麦经营量已经超过200万吨,确实在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有影响力。深耕小麦市场多年,与业界同行广泛交流合作,我在小麦经营方面颇有心得。我认为在国家收储政策、供给侧改革及食品安全管控的诸多因素作用下,小麦产业也将发生较大变化。现在我国面粉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居民消费更多趋向功能化、多样化、品牌化,小麦生产经营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为广大居民提供绿色、健康、营养、方便的面制产品,因此传统的种植模式、收储模式及面粉加工格局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我认为未来应该在小麦品种细分、小麦原粮指标改善、物流模式等方面更深层次运作。江苏、安徽受梅雨季节影响往往容易爆发小麦赤霉病,因此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麦种尤为重要,必须从源头上保障小麦产品质量。面粉加工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充分开发利用小麦及副产品资源,不断提升增值利润。实行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小麦种植企业、仓储企业、加工企业只有紧密联合,加强交易创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才能合力打造小麦生产经营产业链。全产业链是一种发展理念和产业模式,不是每个企业可以单独实现的,必须全体总动员融合发展。我认为,品种优良化、种植基地化、收购订单化、储粮绿色化、加工精深化、销售品牌化、交易电子化、投资多元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现代化,这是粮食产业的基本方向。 采:江苏省粮食局以好粮油行动计划为抓手倒逼粮食供给侧改革,永友粮油在这方面是如何行动的?在如皋发展非转基因食用油加工项目,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胡:好粮油行动计划意在提升粮油品质,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者种植适销对路产品,这与我们思路不谋而合。我们期望掌握优质粮源,加工出优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些年,我们在订单收购、优质优价、单收单存等方面就颇有收获。在如皋港产业园投资兴建多条精品粮油生产线,生产食品级原料,品种有杂粮系列、精品油脂系列、酿造豆粕及蛋白豆粕系列,这就是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具体实践。尤其是走非转基因路线,更是符合高端消费群体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未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对精品粮油的追捧,精品粮油将迎来新的发展周期。我们将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体系,凭一份良心、尽一份责任,提供多样化的粮油精品,为国人健康贡献力量。 采:永友,永友,永远是朋友。“永友”这个名字简朴而富有粮食行业优良传统的内蕴。是不是企业文化由此演绎的? 胡:全国粮食行业有一个传统,就是“天下姓粮是一家”。“一握永友手,永远是朋友”,这是我对粮食行业的优良传统的深刻领悟,也是每位永友员工铭记在心的基本理念。做事先做人,才能无愧初心。我们确立“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核心价值,把“成就客户、成就品牌、成就员工”作为企业使命,这样的企业文化既凝聚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建立起良好信用,拥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客户,合作共赢,携手共进,在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 采:胡董事长捐千万巨资与江苏科技大学共建粮食学院,充分彰显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备受好评点赞。你对粮食学院建设和行业人才队伍有什么样的希冀? 胡: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行业振兴、企业发展,无一不体现人才是关键。企业越做越大,我迫切感受人才匮乏,特别是粮食专业人才几乎断层。粮食职工老龄化、非专业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危及粮食事业。作为一名粮校生,我非常希望有专业院校来为粮食系统输送人才。企业家不能光是使用和消费人才,更要致力于培养人才。创造财富,回馈社会是我毕生的追求。江苏科技大学成立粮食科技学院,我捐资1000万元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我认为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粮院建设及人才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培养粮食人才是一个很大课题,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粮食系统、院校共同努力。企业家为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假以时日,一定会走出一批批专业化的粮食人才。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