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全省粮食工作发力“六个推动” | |||
| |||
1月18日召开的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省粮食局局长、党组书记陈杰提出,2017年全省粮食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两聚一高”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江苏五粮”建设,全面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 1.实施优质优价收购,推动收储制度改革。创新订单粮食,通过订单收购、粮源基地建设、发展粮食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全省发展订单粮食100亿斤。落实收购政策,做到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应收尽收,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购,全省全社会粮食收购420亿斤以上。管好地方储备,储足管好73亿斤地方储备粮,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有效调节需求,保障粮食市场稳定。 2.加快智能粮库建设,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完成百亿斤建仓计划,秋收前建成50亿斤仓容、50个烘干中心。建设智能粮库,实现粮情自动化监控、库存实时监管、智能通风、内环流控温,促进粮食储存节本增效。推进科技创新,探索建设粮食科技联盟,开展粮食科技创新重要成果展示和供需对接。全面推进“互联网+粮食”,开展粮食仓储智能机器人、粮食全程不落地等新技术、新装备自主研发和示范应用。建成省粮食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国家级粮食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建设粮食产业园区,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培育面粉、大米、油脂、粮机工业集群。制定出台省级粮食产业园标准,建成10个省级“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全省粮油工业年总产值突破2400亿元,粮食全产业链带动600万农民增收。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强化粮食集并联运能力和海运来粮中转分拨能力,促进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粮食流出通道与华东粮食沿海流入通道的衔接匹配。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建立经营性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重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储存、代烘干、代质检、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提升粮食保鲜储存能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开展全产业链经营,培养有影响力的江苏大粮商。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 4.健全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市场体系完善。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深化产销衔接合作,充分利用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以及长三角、珠江角地区粮食产销合作会等活动,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优化军供网点布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发展粮食电子交易,开通江苏粮油信息网,建成江苏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提升质量监测能力,做强筑牢“监测、检验、监管”三张网,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5.强化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推动依法治粮深入开展。加强责任制考核,确保江苏在国家“首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强政务服务。公布权力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依托“江苏粮网”加强粮油价格、供求等信息分析发布,为农民、市民和涉粮企业提供服务。加强库存检查。加强库存检查、市场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6.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推动行风持续好转。强化党建责任,不折不扣地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贯彻到粮食工作中,推动党建工作和粮食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党性教育、人才培训培养和宣传工作,营造粮食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作风建设,建立反腐败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服务“百库千企万户”专项活动。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