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创新机制破解地方储备粮“见轮就亏”难题 | ||||
| ||||
随着市、县(区)级地方储备粮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储备粮轮换成为承储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粮食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今年甘肃省粮食流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研究储备粮轮换亏损规避机制、着力创新破题的要求。 作为一名粮食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调研了解,就如何规避储备粮轮换风险(亏损)谈一点看法。 “见轮就亏”根由所在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庆阳市地方储备粮轮换采用与中央和省级相同的办法,即实行计划管理和年度均衡轮换制度。常规储藏条件下,安全储存期小麦不超过5年,计划执行期为1年。储备粮轮换允许有一定轮空期,轮空期一般不超过4个月。在此框架下,大多数承储企业因缺资金、少仓容而不得不选择自主轮换的先销后购方式。 在先销后购模式下,企业无需超规模贷款,粮食采购后能及时安排调运,资金风险较小。而弊端在于轮换 经营的市场性和管理的计划性之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是轮换时间不当。轮换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必须灵活、及时地作出决策,而实际运营中轮换要受严格的计划限制。按惯例每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是粮食销售旺季,旺季的时候没有轮换计划不能轮换,计划下达后新粮即将上市,销售价格下跌,轮出后收购的黄金季节又错过,这便是储备粮轮换“见轮就亏”的根由所在。 近几年的轮换实践也表明,选择先销后购模式的结果往往是让管理部门和承储企业都谈之色变的“见轮就亏”魔咒。要破解这一困扰,粮食主管部门和储备粮承储企业在管理方式和轮换模式上都要有一定的改进,以达到储备粮轮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那么,如何确保地方储备粮在优质、足量、安全轮换的同时,使承储企业实现优势轮换,实现效益最大化呢?离不开地方储备粮轮换的政策支持,离不开承储企业选择适应市场变化的轮换模式。 创新机制破解困扰 改进轮换计划管理方式,以提高 承储企业工作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 按照择机购销和按期轮换相结合的原则,给企业更多的灵活和机动调整空间,轮换计划要尽早安排,及时下达企业,使企业在储备粮轮换中始终处于主动。企业在经过对市场行情预测分析、论证后,如果确定需要采取先购后销方式轮换,那么在仓容充足的情况下,信贷扶持资金能不能协调到位便成了关键。因此涉粮金融部门要从方便储备粮轮换的角度,改革信贷资金供应方式,为轮换工作提供更大的资金便利。 建立轮换风险调节机制,设立市县(区)级储备粮轮换基金。市场行情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自然条件因素和政策干预因素是企业无法预测的。无论采取先购后销的办法还是采取先销后购的办法轮换,都不能完全避免市场风险带给企业的经营亏损。采取先购后销办法轮换时,企业需承担后 期销售价格低于采购价格、超规模采购资金利息和仓库占用费用等风险;采取先销后购办法轮换时,企业需承担后期收购价格高于销售价格、轮入粮食超过架空期而导致企业受罚的风险。因此建立相应的市县(区)级轮换风险基金,可以在发生轮换盈余的时候,划出部分盈余,财政部门从粮食风险基金结余及其他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发生轮换损失的时候进行亏损弥补,以确保粮食轮换安全。 完善轮换费用补贴政策,减轻企业经营亏损风险。目前庆阳市除市级储备有明确的轮换费用补贴外,大多数县区还没有建立或明确县(区)级储备的轮换补贴政策,也就是说企业的轮换亏损风险没有保障。 财政部门应根据储备粮轮换行为产生基本费用和损失的3种情形,即粮食保管损耗、粮食出入库实际损 耗和新旧粮食品质差异损失,按至少1年1次的轮换计划,给企业计算支付费用补贴,以减轻企业经营亏损负担。 探索利用期货市场为储备粮轮换服务的新路子。储备粮轮换的特点决定了轮入和轮出品种相同、数量相等,这就为我们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操作来规避风险和锁定成本奠定了基础。利用期货市场,一方面,能够预测价格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确保储备安全,有条件的承储企业可以进行探索尝试。 总之,地方储备粮的轮换,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我们决不能小觑之,更不能因为有“政策”因素而产生依赖或消极放任的态度。政府金融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关切企业,从政策的制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都要与时俱进,要与企业的经营与实际相联系,贴近企业,为之服务;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的效率,才能更好地做好地方储备粮的轮换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