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绿色消费”还要迈过几道坎 | |||
| |||
眼下绿色消费异军突起,大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绿色消费者近四年内增长了14倍。然而,面对缺认证、难辨认、价格高等问题,要真正拥抱绿色消费,还须迈过几道坎。 “互联网既能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本身又能节省能耗物耗,正在成为绿色消费的主战场。”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表示,目前绿色消费人群只占我国人口的5%,但这一数字在一些西方国家已超过50%,我国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每次想买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时,最头疼的就是不知到底哪些才是真的。”家住北京的张女士道出了购买绿色产品时的无奈。由于不少产品缺乏权威的绿色产品标识,阻碍了绿色消费的发展。 正是因为缺乏认证以及惩戒机制,一些商家打着“生态”“绿色”的口号,以次充好,售卖“伪绿色”产品。市场上不少生鲜电商并不具备无公害产品的国家认证,却硬造“生态”概念,打着有机的擦边球,卖出高价。 绿色产品的标准是什么?价格过高怎么办?如何保护绿色消费的权益?面对消费者的疑问与困惑,专家认为,需要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入手,破解绿色消费难题。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看来,我国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但供给体系,特别是绿色供给规模和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需求,加上绿色产品缺乏权威认证和标识、尚未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价格过高等,都影响着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需要从消费源头抓起,对供给侧进行绿色化改革。 业内人士表示,要使消费者放心消费,帮助他们避开绿色消费的误区和陷阱,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法规和标准,推动行业绿色标志制度。 对此,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二处处长徐秋媛表示,国家认监委正在制定绿色产品标识与认证体系,有望年底出台。 “企业应把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包括采购、设计、生产、制造、工艺、运输、销售等,积极采用绿色技术,丰富绿色产品的供给结构。”商道纵横高级研究专家张洪福说,互联网龙头企业也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好对绿色消费的追踪和引导。 业内人士认为,促进绿色消费,根本还是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并规范消费行为,引导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消费。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