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粮食生产:向品牌要效益 | |||
| |||
粮食产业打品牌,才能价格好、效益好,更好应对结构性过剩,迎合消费升级趋势。 以品牌带动结构和品质优化 7月下旬,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脚下处处葱绿。在天柱山镇双塘村,渡民粮油公司200多亩种植基地一派生机盎然,6月下旬插下的水稻已有半尺多深。“这都是有机红小米,卖到全国10多个省,平均价格40元一斤。”公司负责人程渡民介绍,由于公司“渡民”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不仅卖价比同类产品高,而且在新市场很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可,“产品供不应求,明年种植面积要扩大到1000亩。”扩大面积、增加投入,期待更好收益,品牌带给程渡民更多底气。“种粮必须改变了,再按老套路种粮食只会越来越难卖。”程渡民感叹。 去年面对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因灾超标的紧急状况,安徽省从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的高度,创新放宽新增地方储备小麦不完善粒标准,专项安排清理设备资金,出台省级小麦临储政策,精准对接酒精、饲料等用粮企业入市收购,安排3000万元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全社会收购小麦973.8万吨、托市收购398万吨,省级临储21.6万吨,有效降低农民因灾损失。今夏小麦再遭滞销,农民种粮效益下滑。农民售粮不畅卖不上价的同时,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安徽省粮食局局长牛向阳说:“必须打 造粮食品牌,以品牌带动结构和品质优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该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增权介绍,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粮食行业品牌培育和整合,已有2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和403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形成一些区域性的粮食品牌,如“金润”和“仙晶”牌大米、“槐祥”牌大米和糯米粉、“丰大”牌挂面等。 “有了品牌,开辟新市场能力更强。”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海波说,公司利的有机优质粮油过去只在本地销售。近几年随着品牌知名度提高进入了合肥、上海等地,零售价格高的卖到18元/斤,“过去进超市费好多口舌,现在品牌就是通行证。”走品牌化道路,已成粮食主产市共识。滁州整合区域内大米品牌,“意洋”“标王”“青谷”“宗玉”等晚籼米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意洋”大米还成为全国“两会”指定用米。淮北打造四大食品工业园,涌现出贝乐得、汉亭、昆玉等一批知名品牌。“淮北粮食正向品牌化迈进,要让更多消费者吃淮北食品。”淮北市粮食局局长王俊敏说。 据介绍,今后该省将重点鼓励园区优势骨干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等,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20年,全省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4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450个、安徽名牌150个。 粮油品牌第一关口永远在田野 树品牌,先得强质量。 近年来,安徽省粮食行业实施“放心粮油”“主食厨房”两大工程,全省已认定放心粮油经营网点761个,主食厨房直营店337个,售货亭2595个,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175家。不过,粮油品牌第一关口永远在田野。“品牌粮食是‘种’出来的,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杨增权表示,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向上延伸产业链,建立粮源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等方式,推行标准化种植,提升粮食品质。 安庆市望江县,著名的鱼米之乡,国内粮企巨头联河米业就诞生于此。“联河”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摆上全国各地餐桌的该品牌大米都能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 在联河公司5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根据销售区域不同,种植着不同品种的稻米。“田野是我们第一生产车间,消费者喜欢什么口感,我们就种什么产品。”联合米业负责人甘启斌说,公司定期对不同区域消费者进行产品满意度调查,如广东客户喜欢香型品种,福建客户喜欢偏软口感,上海喜欢粳米,这些调查就是种植依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农技”,对基地农户进行订单式生产,引 导农户种植优质高效水稻,保证原粮质量稳定。“这5万亩水稻基地,就是联合米业品牌的保障。”甘启斌说。 合肥金润米业负责人洪根生分析,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品牌和质量不统一,不利于企业树品牌、扩大市场。因此也就出现农民稻米卖不掉,而企业却收不到理想的粮食扩大生产的局面。“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龙头加基地、大户等形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去年年底,安徽省提出发展专用品牌粮食,一项主要措施就是要求“按照品牌对粮食品种、品质、产地等要求,制定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规程”。目前,各地正加快推进,选择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依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确保原料生产符合品牌生产标准要求。当然,以龙头带基地,需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品牌粮食必须重视合作生产,让广大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链网中来,实现农企双赢。 产业重构培育大粮商 7月19日下午,合肥政务区一家商业综合体的地下超市。货架上包装精美的绿豆、花生、大米和小米,产地多在 数百乃至上千公里外,很少有本省产品。以大米为例,基本是东三省为主,一款“稻花香”大米重2公斤,卖价高达75元。“口感非常好,而且是大品牌,消费者很认可。”超市负责人说。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我省粮食品牌影响力还不大。”杨增权坦言,“没有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树品牌,再好的农产品也走不远。”目前,该省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319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7家,落后于河南、山东等省。企业小,树品牌的能力就弱。洪根生认为,粮食产业正在进入大流通、大融合时代,全省应引导企业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推动产业重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粮商。 其实,安徽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并不少,关键是规模和发展水平不足,今后政策的重点是大力培育精深加工龙头。各地要研究制定本地粮食产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在园区建设粮食产业高科技园,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混合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引导企业向粮食产业上下游延伸,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甲级队”。 据介绍,为推动粮食园区转型发展,该省将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增加财政资金奖补力度,对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创建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粮油精深产品工艺科技创新等各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粮食产业园区予以重奖。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