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未来气候变化或令我国粮食减产 | ||||
| ||||
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厄尔尼诺”是影响农产品市场走向的重大因素之一,后来被人们习惯性称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由于它波及范围太广、持续时间太长、对市场影响较极大,人们不得不再次深度思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小组,系统评估了未来百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他们的评估采用了五个全球气候模型和四个农作物模型,共计20种组合预测的结果。这些气候模型和农作物模型均来自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 对玉米而言,在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玉米的中、高减产区主要是西南地区。在中排放情景下,玉米减产风险增加,高减产区向东北和华南地区扩展。在高排放情景下,减产风险进一步增加,其中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玉米减产幅度达20%以上。 对小麦而言,在低排放情景下,低中减产区是华北、西南和新疆地区;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增加,中高减产区向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扩展。在高排放情景下,高减产区进一步扩张,华北、华南和新疆地区的减产幅度高达20%。 对水稻而言,在低、中排放情景下,减产区几乎不存在;在高排放情景下,减产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的部分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的极少数地区减产幅度大于15%,属于高减产区。 对大豆而言,在中、低排放情景下,轻减产区是华北地区中部,减产幅度小于10%;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增加,减产风险增加。在高排放情景下,华北和华南地区的减产幅度高达20%。 总体来说,在当前粮食主产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玉米、小麦、大豆和水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增加,减产幅度也逐渐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未来温度增加使得农作物呼吸作用增强,加速营养物质的消耗,不利于农作物增产。 但是,未来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也有利好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在目前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高纬度和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从而成为适宜农作物种植区。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表明:厄尔尼诺在2014年9月开始形成,到2015年11月达到峰值(2.9℃)后,目前处于继续衰减状态。尽管如此,但是其“余威”仍不可小觑。而且厄尔尼诺峰值过后的衰减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厄尔尼诺次年,往往伴随着区域和全球气候异常而引发的灾难。 |
![]() |